如果沒有一種命定的秩序做出安排,有可能一生都不會相遇。在地球上,在人群中,遇見一個人,與之相愛的可能性能有多少。這機率極低。

──《春宴》

Friday, June 25, 2010

-29

「誠人君,為什麼燈火總會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啊?我是說夜晚的燈火。」
「燈火一點也不溫暖吧。我是這麼覺得啦。」
「是嗎?可是書裡面不總是說,寂寞的人在夜裡看見人家的窗燈,心頭就會好像被揪住一樣嗎?還有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傍晚天色漸暗回家的時候,如果看到亮著燈光,不是會覺得很安心嗎?」

「人啊,是不是自然而然就會覺得生活中的燈光象徵著溫暖呢?」

「這個嘛,我是覺得,應該是燈火中的人,他們內在的亮光反映在外,才會令人覺得明亮而且溫暖吧。畢竟,即使電燈開著,卻令人覺得十分寂寞的情況也非常多啊。」
「人本身是明亮的?」
「人內在的氣,是會發光的。一定是的。所以才會令人嚮往,才會令人想要回家吧。」



                                                  ─《盡頭的回憶》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的書其實我看的不多。而且我總是記錯她的名字,不是記成吉川芭娜娜,不然就是吉川芭芭娜之類的奇怪名字,真是不應該。《盡頭的回憶》這本短篇小說集我沒花多久的時間就看完了。吉本芭娜娜在後記寫道這是她最喜歡的作品,而我看完之後有種很淡很淡的哀傷,僅止於如此。我想,這本小說應該需要我再三閱讀才能真的有什麼所謂的啟發。其實沒有也無所謂,這就是我喜歡讀課外書的原因,不需要總是得從中獲得什麼或被啟發些什麼,有的時候因此而只想起一段記憶也是可以的不是嗎。

向來就有在讀書時抄寫喜歡的句子的習慣,而上頭那段對話就是節錄於〈一點也不溫暖〉中光代和誠人的對話。燈光,這個關鍵字讓我想起一些東西。

跟你說過我家的三樓有神明廳吧。忘了是從何時開始有的習慣,母親總會要我們家三個孩子每晚到三樓的神明廳拿香拜觀世音菩薩,誠心的默念祂的名,然後許願或是懺悔。對,許願或是懺悔。我不知道我弟妹他們都只許願還是怎樣,我總是先懺悔,懺悔從小到大所作的壞事,然後孩子氣的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原諒。在等待其他人拜拜時,我總愛身子靠在神明廳外的陽台的水泥牆上,手撐著臉,凝望對面山上的稀疏燈光。小時候總以為那是台北的方向,所以那些燈火一定是台北高速公路上的路燈或是哪戶人家的燈;我母親總是笑著告訴我那裡怎麼可能會是台北呢?台北離這裡太遠妳是看不到路燈的。是啊,長大些了就知道,那燈火最多就是雲林境內的山上村莊所擁有的。可是,每當我凝望遠方的那些燈火時,心裡總會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一種,要說感傷也不是,說是懷念嘛,也不像。難以言喻就是。

夜晚公路的昏黃路燈也有回憶。是國小時候的事了,那個時候,父母經常會帶著一袋換洗衣物然後一家五口去拜訪外婆外公;在他們家洗過澡、吃過晚飯才回去。我非常懷念那段日子,懷念洗過澡踩著拖鞋走到有著刺眼白色日光燈的客廳,聞著蚊香特有的味道跟外婆他們坐著看電視。明明說起來,我們家才是身處山上較偏僻的鄉下喔,可是,我卻覺得外婆家才有那種鄉下的溫馨感,那是在我家感受不到的,雖然我家一走出去就是山,而外婆家走出去是一條車來車往的大馬路。而從外婆家回我家的路上會經過一座橋,那是連結南投和雲林的橋,橋上的路燈昏黃,在它照射下的路面、車潮都染上一層像是舊報紙般老舊的感覺,但往橋外一看是完全黑暗的溪床,只聽的見隱約摻雜在車潮轟隆隆的聲響中的清新的溪流聲。這種像是迷幻與冷靜現實交錯的路段帶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凝望遠方山上燈火的那種感覺。

覺得,彷彿錯亂了,雜亂掉了的感覺。

......

跟小說實在差了十萬八千里呢,我現在寫的。但這就是我看完那篇小說之後想到的,所以我才不喜歡寫讀後心得,因為,我總是會寫出本質毫無相關的東西啊。

1 comment:

  1. 或是因為,我在打這篇的時候是聽Guns N' Roses的歌呢
    ...

    應該沒太大關聯。

    ReplyDelete

我們都需要好好被回應。